全校师生:
“燕工坊”杯大学生工程创新基本功大赛由工程训练中心主办,突出基础性、应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着重锻炼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后续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奠定基础,是学校认定的校级五类竞赛。
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先进制造技术已经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尤其是在创意设计、模型制作、原型开发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特举办2025年“燕工坊”杯大学生工程创新基本功大赛——3D打印创意赛,现将赛事有关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感兴趣但是没有建模功底的同学可加群了解,后续将开展系列培训)
二、参赛方式
以参赛队为基本单位,鼓励跨专业、跨年级参赛。可单人参加比赛,也可组队参加比赛,每支队伍1—2人,指导教师1人(可空缺),每人或每支队伍不限制赛项,但作品不可重复。
三、竞赛主题
1.“文化新生匠心造物”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鼓励以非遗技艺、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为切入点,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兼具文化辨识度与实用价值的创意作品。
参考方向:
传统工艺的数字化重生(如榫卯结构文创、青铜纹饰潮玩、古籍装帧衍生品等)
地域民俗的跨界融合(如节庆文化互动摆件、民族纹样智能穿戴等)
校园文化符号的立体化呈现(如校内雕塑、历史建筑微缩模型等)
2.“国韵华章 智创未来”
以科技强国、红色记忆、时代征程为核心脉络,运用3D打印技术创作展现国家发展成就、传递爱国情怀的创新型献礼作品。
参考方向:
大国重器的艺术化呈现(如航天器模型、桥梁工程缩微、新能源装置创意等)
红色精神的沉浸式表达(如党史地标光影模型、革命文物数字化复刻等)
未来中国的畅想式构建(如智慧城市交互沙盘、生态保护概念装置、民生科技生活场景等)
四、赛程安排
1.报名(2025年4月14日—2025年5月23日):
各参赛队登录“一网通办—双创管理平台”,进入竞赛管理系统,搜索“燕工坊杯”大学生工程创新基本功大赛-3D打印创意赛(竞赛编号5-39)进行报名,在5月23日前提交模型(文件类型为STL格式)、能够证明作品原创性的中间过程文件、报名表(含作品效果图以及300字以内作品介绍,格式见附件)。由评委对作品进行初评,按一定比例入围答辩环节。
2.答辩(2025年5月26日—2025年5月30日):
入围的作品通过现场答辩,参赛者依据作品模型、效果图、设计理念进行介绍,评委从作品完整度、创新性、美观性、打印可行性四个维度遴选出参赛作品进入制作环节。
3.制作与评审(2025年6月2日—2025年6月13日):
进入制作环节的作品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每组提供一台机器进行作品打印(打印时间不超过24小时)、零件后期处理及成品组装。
评审采用打分方式,邀请专业教师从作品和答辩两个维度进行打分,具体评审指标见下表。
评分类别 |
评价指标 |
内容说明 |
作品 |
主题鲜明(10分) |
能明显表达命题概念,体现命题主题。 |
整体效果(20分) |
1.作品完整 2.外形美观 |
技术性(20分) |
1.作品结构设计合理 2.能有效利用3D设计与3D打印技术实现产品加工。 |
创新创意(20分) |
作品新颖,极具创意,具有原创性,并非简单复制已有物品 |
答辩 环节 |
完整性(10分) |
作品材料整齐规范,内容详实,论述清晰 |
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10分) |
指进行项目陈述和问答时语言流畅、简练、思维清晰 |
专业性(10分) |
1.PPT或者展示方式新颖 2.项目陈述或问答时专业表述强,理论扎实 |
总分 |
五、注意事项
1.作品设计,需主题明确,三维设计软件不限,但参赛作品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认的道德规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得剽窃、抄袭他人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肖像权著作权。
2.参赛者或参赛小组均通过“登录一网通办—双创管理平台”,进入竞赛管理系统进行参赛报名及作品提交。
3.提交参赛作品和报名表后,务必尽快加入QQ群:960058711(第三届3d打印创意赛),后续竞赛通知和入围名单等具体事宜将在QQ群内通知,不再另行通知。

4.工程训练中心将根据报名提供建模和设备实操等课程培训,具体安排将在群内通知。
5.决赛提供的3D打印设备为拓竹P1S,可打印单个模型最大尺寸为256×256×256mm,最小尺寸不得小于10×10×10mm,打印耗材:白色PLA。

6.参赛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于参赛作品,作品实物归主办方所有,主办方拥有出版、复制、制作工艺纪念品和展示的权利,作者拥有署名权。
7.本次比赛均按作品评奖,不区分个人奖和团体奖。
8.奖项设置
每个赛道,按照有效作品总数评选一等奖(10%)、二等奖(20%)和三等奖(30%),获奖作品按照有关文件认定创新创业学分。
9.凡参赛者,均视为同意并遵守以上各条规定,如参赛作品不符合上述要求则不参与评选。
10.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若有任何变动,以主办方发布信息为准。
11.往届作品展示见附件。
联系人:工程训练中心贾婉君15903393158。
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2025年4月8日